智能MRXP磁共振高压注射系统的问世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磁共振增强扫描影像信息化建设的空白,打破当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这一智能注射系统有何优势?对于规范化扫描有何作用?对于未来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何价值?近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农工党党员、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放射科的张惠茅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张惠茅介绍说,DCE-MRI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创性前沿影像学技术。尤其在肿瘤诊疗方面,DCE-MRI可以通过定量测量肿瘤血管参数,反映肿瘤微血管及血管生成活性,评估组织血流灌注及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等生理及病理情况。因此,DCE-MRI可谓是肿瘤鉴别诊断和分级评估的“利器”,在肿瘤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十分重要。其中一个核心基本理念是“万事万物相联”,具体体现在医学影像上即是从患者走进放射科那一刻,到患者离开放射科那一刻,这期间产生的所有数据都要记录并存储,从而构建医学影像大数据,进而实现后续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
令人振奋的是,智能MRXP磁共振高压注射系统的问世实现了对比剂注射设备与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成功打破“信息孤岛”,可谓是放射科领域的“一股清流”。在此基础之上,相信在未来智能MRXP磁共振高压注射系统也可以为医学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大数据平台。这与高压注射器厂商主动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过程,助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发展是分不开的。
展望未来,相信放射学家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包括如何方便患者、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等方面,将大有作为。同时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跟领域内的学者、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专家、人工智能专家等专业人士携手开展相关工作,为医学影像信息化平台建设贡献力量。
据悉,国自然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合作研究应急专项立项名单,农工党党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惠茅教授与科隆大学Persigehl教授联合申请的“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 基于CT的深度学习算法在COVID-19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项目喜获批准。2020年年初,张惠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与相关国家医学专家进行了积极深入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科研申请方案。经国自然评审委员会评审和联合会评后,张惠茅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作为国自然新冠病毒合作研究应急专项项目的20个项目之一受到资助。 |